王昭君,名嫱,原为西汉南方秭归(今湖北)人,晋代因避司马昭的讳改称为“明君”或“明妃”。她是齐国王襄的女儿,出身平民,年仅17岁时便被选入宫中待命。昭君自幼聪慧,聪颖过人,且貌美如花。她在进入宫中的时候,已经具备了闭月羞花、沉鱼落雁的美貌,其中“沉鱼落雁”便是以她为原型的。
所有进入宫中的宫女,都会由画师作画像,以备皇帝随时召幸。而当时的宫廷画师毛延寿,性格贪婪,常向宫女们索取贿赂,作为交换,画作往往会做出调整。许多宫女为了能获得皇帝宠幸,都会倾尽家财,向画师送礼。于是,画中的女子往往美丽得不真实,或许画中之美会比本人更加出众,而昭君由于性格高傲、清冷,不愿贿赂画师,因此她的画像与本人之间多少存在差距。史书上记载,“汉元帝后宫女子甚多,难得常见,遂令画工作图,以图召幸。诸宫女皆贿画工,多者十万钱,少者亦不下五万,而昭君独不肯,未能为帝所宠幸。”
公元前54年,匈奴的呼韩邪单于在与其兄郅支单于的冲突中败北,被迫南迁至长城外的光禄塞,向西汉求和,并且约定两国“如一家,不得相欺”。呼韩邪单于三次进入长安,请求与汉朝和亲,而关于昭君出塞的故事,史书上有两种版本。
展开剩余66%第一种说法认为,昭君在宫中待了几年,因心中郁结、未得皇帝宠幸,心中充满怨愤,便主动向掖庭令请求,表示愿意出塞和亲。汉元帝答应了她的请求,并让她与其他四名宫女一同出席宴会,供呼韩邪单于挑选。当昭君缓缓走上宴会厅时,她身姿婀娜,步伐轻盈,虽然素颜,却仿佛自带一层自然的妆容,眉目间带着淡淡的忧郁和愁怨,微微蹙眉,眉梢仿佛带着一丝心事。她走动之间,淡淡的香气随之飘散,给人一种无法抗拒的吸引力。虽然其他几名宫女也各具风姿,但与昭君相比,却显得黯然失色。呼韩邪单于瞬间便被她深深吸引,甚至连汉元帝也被她的美貌迷住,久久不能回神。
在《后汉书·南匈奴传》中有记载:“呼韩邪临别之际,帝召五名女子前来,昭君的美貌和风采立刻让皇帝震惊,想要留下她,却又难以违背对匈奴的承诺,最终让昭君前往匈奴和亲。”昭君在宴会上,举止优雅,言谈得体,这种仪态和才情也令元帝悔恨不已。她那一副倾国倾城的面容,本该成为汉帝的宠妃,却因为画师的疏忽,错失了这份缘分。民间传言盛行,因此昭君自愿出塞的说法也流传了下来,然而由于来源多为民间口口相传,相较于《汉书》的记载,其真实性尚有待考证。
第二种说法来源于《汉书·匈奴传》:元帝认为,为了国家的和平与长治久安,便决定派昭君出塞与匈奴和亲。汉元帝向匈奴单于派出了昭君,作为交换条件,希望能够换取长久的和平。昭君出塞时,已经是以公主的身份,身负着民族和国家的使命,去向北方和匈奴建立联姻。单于在见到昭君的美貌后,非常满意,并接受了汉朝的和亲请求。
昭君的出塞,并非单纯的婚姻联姻,而是带去了更多的和平与文化的交流。昭君不仅为两国带来了长达六十年的和平,还将汉朝的技术与文化传递给匈奴。在她的帮助下,匈奴的农业技术、养殖业、手工业得到了极大的提升,甚至传授了他们如何养蚕织丝,改善了匈奴人的生活质量。昭君不仅仅是一个美丽的女子,她更是一个文化的使者,一位和平的倡导者。
昭君出塞后,汉匈两国边境地区一片安宁,民众安居乐业,牛羊成群,战争不再发生,边境无犬吠之声。她通过这段和亲,拉近了汉匈两国的关系,加强了两国文化和习俗的交流,极大地促进了两地的友好合作,带来了长久的和平局面。这个历史事件不仅仅是王昭君个人命运的转折,更是两国历史中的一段辉煌篇章。因此,无论从政治眼光、勇气还是容貌方面来说,王昭君作为四大美女之一,完全配得上这个称号。
发布于:天津市诚利和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